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将开启四天访华行程,而一场70年未遇的8.7级强震却重创俄远东核潜艇基地。关键时刻,中俄海军突然宣布联合军演,主题直指“西太安全威胁”。这一连串动作背后,是美日蠢蠢欲动,还是中俄在下一盘大棋?
日前,环球网消息称,克宫已经确认,普京将在8月31日至9月3日访华,行程密集程度罕见——除了出席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还将参与上合峰会和中俄双边会谈。
专家指出,普京此行绝非简单的外交礼仪,而是中俄深化战略协作的信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3日的纪念活动具有特殊象征意义:中俄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此番联手“亮剑”,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前国际秩序被单边主义侵蚀的强硬回应。

而就在普京动身前,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突然披露,中国海军舰艇已抵达俄符拉迪沃斯托(海参崴),8月1日-5日,中俄海军将展开“海上联合-2025”演习。
对于这一消息,中国国防部随后予以证实。
根据俄方披露的细节,此次演习俄军派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作为旗舰。
这艘7900吨级的巨舰虽被归类为反潜舰,实则是苏联时代“无畏”级驱逐舰的升级版,配备重型反舰导弹和防空系统,堪称俄太平洋舰队的核心战力。
中方则由最新锐的052DL型导弹驱逐舰绍兴舰领衔,辅以海军航空兵和潜艇部队参演。
如此阵容足以体现双方对演习的重视——俄方需要展示其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中国则通过联合行动进一步巩固与战略伙伴的协同能力。
作为年度例行军事合作项目,此次演习不仅涵盖反潜、防空、实弹射击等高难度科目。
![]()
此外,演习指挥部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地点设在日本海海域,显然是经过精心考量。
去年7月中俄联演在中国广东沿海举行,按惯例今年由俄方主导选址本无可厚非,但结合近期美日加速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的动向,中俄舰队在敏感海域“亮肌肉”的政治意味不言自明。
尽管中国国防部强调演习“不针对第三方”,但美日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对两国介入台海和南海事务的间接警告。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俄太平洋舰队特别提到演习结束后双方舰队将直接开赴太平洋展开联合巡航,这种“演训+实战化巡逻”的组合拳,被外界视为对美日同盟的强势回应。
而且,此次军演也被视为普京访华的“前奏曲”。西方智库指出,中俄通过军事协作向美国传递明确信号:即便面临制裁围堵,两国仍有能力在战略层面相互支撑。
![]()
此外,还有一个背景值得注意,近日,堪察加半岛突发8.7级强震,震中距离俄军雷巴奇核潜艇基地仅130公里。
这座基地驻扎着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最精锐的战略核潜艇,堪称遏制美国的“水下长城”。
地震引发的海啸虽未造成公开报道的严重损失,但俄海军近年本就因装备老化问题步履维艰——其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已确定退役,水面舰艇战斗力持续萎缩。若核潜艇部队再受重创,俄罗斯在远东的战略威慑将出现致命缺口。
所以,有分析指出,中俄此次行动看似例行安排,实则暗含三重深意:
一是为地震后的俄海军提供战略支撑,二是向美日展示中俄“背靠背”的协作能力,三是通过实战化演练摸索应对“印太战略”的联合反制手段。
而对于美日可能做出的反应,外界预测双方或将派出侦察机、驱逐舰进行监视,但爆发直接冲突的可能性极低。
![]()
毕竟此次演习科目以防御性内容为主,与2016年中俄南海联演或2022年绕日巡航相比规模更为克制。
不过政治象征意义仍不容忽视。要注意的是,就在演习消息公布同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向台湾地区追加3亿美元军售,而日本防卫省则加速推进与菲律宾的《互惠准入协定》谈判。
可以说,中俄选择此时“秀团结”,既是对盟友的安抚,也是对对手的震慑。
纵观此次演习,其技术层面虽未突破既往框架,但在地缘政治敏感期举行,无疑放大了战略威慑效果。
正如俄专家所言:“当美国同时向乌克兰提供ATACMS导弹和在亚太部署‘堤丰’系统时,中俄的军舰就是最直白的回答。”
随着中俄两国在情报共享、装备互操作性领域的合作深化,未来西太平洋的“警巡-反制”循环或将持续升级。
![]()
经济上,两国可能借上合峰会推动本币结算体系,削弱美元霸权;军事上,联合巡航常态化将迫使美国分散部署兵力;外交层面,共同出席二战纪念活动则是对历史修正主义的强力回击。
接下来的时间,西太平洋注定风高浪急。
美国“印太司令部”已宣布扩大关岛基地,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首次将中俄并列为“最大威胁”。
面对围堵,中俄能否通过此次联动打开突破口?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细节里:一是演习后联合巡航的路线是否会逼近敏感水域,二是普京访华期间是否签署新一代军事合作协议。
目前唯一确定的是,当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枪口对准同一方向时,美日等国不得不认真掂量其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