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提起间谍,大家往往会以为是发生在电视剧里的情节,或者就是出现在涉及国家机密的工作人员身上,毕竟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人会把事情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

但是普通人身上也有国家秘密可盗取,而且间谍根本不会管你是谁,他要的只是信息罢了。
毕竟谁也不会想到,商场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竟然也变成刺向国家安全的“暗箭”,而且很多用户的私密照视频已被窃取。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
人中附近长痘痘什么原因
百度 新近在挪威天空号邮轮(NorwegianSky)上上线的免费应用程序CruiseNorwegian亦将会布置到今春启航的挪威极乐号邮轮上,最终挪威邮轮公司旗下的每艘邮轮都将会部署这款应用程序。
对于当代都市人来说,手机电量低于50%时,那种心慌感简直要比失恋还难受,但也正是这种普遍焦虑,才让共享充电宝成了间谍活动的完美掩护。
毕竟共享充电宝在中国到处都有,例如商场、餐厅、地铁站等地方随处可见,仅是2025年,全国大约7.55亿人用共享充电宝,平均每人一年用12次。
![]()
而且差不多90%的人看到“是否信任此设备”就直接点确认,开放文件管理、摄像头权限,有些人甚至还开开发者模式,允许USB调试,风险更大。
但通过调查发现,个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共享充电宝在生产、销售和投放环节的安全漏洞,在设备内部加装微型计算机芯片。
![]()
这些被改造的“毒充电宝”能在充电同时建立隐蔽数据通道,短短几分钟内就能窃取手机中的通讯录、照片、视频、社交账号甚至支付信息。
更隐蔽的是软件植入攻击。攻击者在充电宝中预置间谍软件或木马病毒,当用户连接后,这些“电子寄生虫”便悄然潜入手机系统。
![]()
即便断开连接,断开连接后,程序还在后台跑,例如偷聊天记录、位置信息,甚至远程开摄像头和麦克风,而这些手段很隐蔽,普通人看不出来,只有专业设备才能查到异常。
当然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国安部曝光,某央企员工出差时用酒店充电宝,造成87份核心图纸泄露,项目损失好几亿。
![]()
而且涉密人员手机里常有敏感信息,像技术图纸、客户资料,一旦被入侵,数据可能直接流到境外。
特别是敏感岗位的人出差多,电量用完时容易选公共充电设备,所以在没专门培训和防护设备的前提下,也让他们成为了重点攻击对象。
![]()
见招拆招
所以共享充电宝偷的数据不只是个人隐私,还可能害国家安全,例如位置记录、消费习惯能被AI分析,猜出用户职业、收入甚至政治倾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风险,国家安全部也提醒公众“既不能置若罔闻,也无需因噎废食”,关键在于掌握科学防护方法。
![]()
那就是选择设备时应擦亮双眼,优先选用信誉良好的主流品牌官方投放产品,坚决拒绝来源不明、外观有拆卸痕迹或接口异常的共享充电宝。
很简单的检查方法,就是留意充电宝外壳缝隙是否严丝合缝,USB接口是否有异常凸起或改装痕迹。
![]()
而且当手机弹出权限请求时,必须果断拒绝充电宝等非数据传输设备的“信任”请求,特别是使用后若发现手机异常发热、耗电剧增、运行卡顿或莫名弹出广告,应立即断连并进行安全扫描。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安全攻防战中,每个公民都是防线上的关键一环,为了防止乱象滋生,国家安全部还开通了12339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
![]()
如果一旦发现可疑设备,应该立即断开使用并进行举报,毕竟国家安全无小事,一根数据线的背后,连着每个人,也连着整个国家。
![]()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08-03关于在共享充电宝内植入后门程序 国安部曝光境外间谍最新窃密手段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环球时报2025-08-03关于国安部曝光:这是间谍的新手段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央广网2025-08-03关于在共享充电宝内植入后门程序 国安部曝光境外间谍最新窃密手段的报道
![]()
![]()
![]()